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普洱茶的基本概念:新手初次接触一定要看看(3)
2014年05月21日

普洱茶的基本概念:新手初次接触一定要看看(3)

八、干仓与湿仓

这是普洱茶界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也是老话题。看见那些“一说到广东存放,就惊呼湿仓;一说到云南存放,就标榜纯干仓”的,我就想直接照脸踹。连概念都没搞清就瞎扯。这个话题,说上三天三夜都估计都没个结果,现只将个人的观点捋一捋,分享如下:

1、纯干仓是个伪命题。举2个例子,纯水的化学分子式是H2O,不含任何杂质;纯金也就是24K金,我国规定:含量达到99.6%以上(含99.6%)的黄金才能称为24K金。这些都是有科学或者相关标准作为支撑的,“纯干仓”这个鸟概念的依据在哪?标准在哪?是不是相对湿度为0,就叫纯干仓?

2、自然仓可理解为就是干仓。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只要是妥善存放,注意仓储环境,尽力为茶品转化提供一个优越的存储条件,不让茶品受潮发霉,这样的仓就是干仓。无论是茶油的家庭仓,又或是茶商的仓库,能做到上述,基本都是合格的干仓。

3、湿仓大致有2种情况,一是存茶不善,遭霉菌入侵;二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了人为干预(也就是通俗说的入仓)。湿仓茶不如干仓存放的,主要是处于茶质劣变及卫生角度考虑,这点很多专家都提出过,可信的。

4、在同为自然仓(暂且以不发霉作为界定标准)的条件下,南北存茶并无孰优孰劣之说,存储大环境的不同,若干年后导致的仅仅是两种不同的转化方向而已。专家总结的“南方茶更醇、北方茶更香”,从本质上说,醇与香本无高下之分,各有各的好。

5、“做仓”如果是为了做旧,为了冒充“老茶”获利,这样的行为是要鄙视的;但如果是为了探索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时间与品质的最佳平衡点”,个人认为是可取的。就如同熟茶工艺的产生一样,出发点很好,而工艺环节又进行了相应的规范,熟茶产品也很受部分茶油的喜爱吗?

九、蹭茶、收茶、喝茶

蹭茶,应该也算是茶油学习普洱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别人就不清楚,反正笔者经常蹭,整理一下心得如下:

1、要拉的下脸,既然是蹭,就是向他人伸手,既然是伸手,脸皮自然得厚一点,这和叫花子讨饭有异曲同工之处,试问一个还没开始蹭就脸红害羞想逃走的人,如何能蹭得到货呢?

2、要不卑不亢,这是心理素质层面的东西,虽然是蹭,但是蹭与被蹭应该是平等的,是双向选择,不能因为蹭了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品茶,重在交流、重在分享,蹭茶的和分享茶的,在本质上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切不可,因为蹭了茶,拿人家的手短、喝人家的嘴短,昧着良心瞎托,这是道德底线问题。

3、要沉得住气,蹭茶前要有前戏,蹭茶过程中要有态度诚恳,蹭茶后要懂得感恩,要实事求是的交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简单的为蹭而蹭,重在体验,要懂得享受过程,更要耐得住寂寞。

4、要有良好的心态,蹭茶不行,情义在,切不可因蹭生恨。虽然说别人有权力不派,却阻止不了你蹭的意愿,但是让你蹭了是人情,不让你蹭是道理,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蹭,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派,蹭与不蹭,蹭得到与蹭不到,都要积极面对。

5、要懂得示弱,见好就收。不要空谈理论,更不能装B,整天吹得天花乱坠,喝过各种奇货、屯有万吨重仓的人,鬼才会派给你呢。示弱,就是要懂得博同情;见好就收,就是不要嫌弃,哪怕别人派给你的是学费、是低端、是几克茶样,也要坦然接受,毕竟别人派给你,已经是对你的一种认可了,如果再要求太多,那就是不通人情世故了。

再说收茶。此类话题讨论的也很多,概括起来无外乎八个字“量力而行、以口收茶”,这八个字里我认可前半句,后半句不咋认同。

之所以我不认同“以口收茶”,问题就出在“动机”和“标准”上。以口收茶的动机好理解,就是想收好茶,至少是自己认为的“好茶”,但标准是什么?如果让一个刚开始接触普洱的茶油,或者一直以来只喝甲级的茶油去以口收茶,只能收到毛线,收不到茶,更别说是好茶。因为他们缺乏以口收茶所必须的“口感标准”,而这个口感标准又是如何确立的呢,是通过“不断的喝,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巩固”而逐步形成的,是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就如同“枪法是靠子弹喂出来的”一个道理。这个过程没有完成,就建立不起属于自己的口感标准,就无法做到以口收茶。而且,这个口感标准,可以是动态的,是自己是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去修正的。就使得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以口收茶其实缺乏可操作性。

新茶客没法以口收茶,那老茶客呢?这个相对好理解了,老茶客根本就不需要以口收茶。因为他们早就确定了自己的口感标准,甚至形成了思维定势,他们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热衷的品牌,有自己的渠道,他们的口,仅仅是用来品茶和闲扯用的,而不是用来收茶的。

就笔者个人的认为,一个普洱新人的成长之路只有一条“多蹭多试多喝,少买”,无论啥茶都自己尝试一下,多体验一下,多思考一下自己喜欢喝啥样的茶,啥牌子的茶,啥唛号的茶,搞清楚了这些就试着慢慢入点货,片入后多喝几次,依然还是很喜欢那就提入,边喝边存。一般情况,不建议件入(有钱的和想以茶养茶的除外),再好的茶天天喝也腻歪,而且茶树年年都发芽,没必要一次就搞个够。另外值得注意的2个细节:一是不要过多的去看开汤的茶油如何评价一款茶,那只是他的描述,搞不好他喝茶时刚吃过大蒜,影响了口感;二是不要过多的去关心所入的茶品价格是涨是跌,涨了茶商也不会给你补点差价,淡定点,喝好自己的茶。盛易祥。

再来说说喝茶。归纳起来,喝茶无外乎三个层面:

1、通过品饮获得茶的理化指标:苦、涩、甜、浓、淡、香、色等等,最直观的去收集茶品的口感特征。

2、通过品茶去体验能够带来愉悦感的感性指标:水路、喉韵、茶气、韵味等等,这个层面有点玄,最容易导致误判,可能需要一定的经验及天赋吧。我是至今也搞不明白啥是茶气,啥是喉韵,悲催的屌丝。

3、以茶为载体去领悟或者达到另一种纯精神层面的境界,比如古人的“焚香伴茗”、“敬茶礼佛”等,在这个过程中茶仅仅是一个媒介,一个道具而已,参与其中的人真正品的不是茶,而是道。许多茶友喜欢把茶道与香道相融合,或者一边喝茶一边撸珠子,或多或少都有这方面的精神诉求吧。

对于普通茶客来说,立足第一层面,积极探索第二层面,足矣。第三层面则看个人了。反正我是俗不可耐的,估计到不了那个境界。

最后想说一说“主观”这个词。喝茶其实真的是很主观的。影响品感评论的因素很多,诸如时间、环境、个人身体状态等,但是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个人的“主观意识”。我有一个同事,非常痴迷红茶,聊起红茶来头头是道,什么甜润啊、香气袭人啊、满口生蜜啊,但只要一喝到普洱茶,他本能的就排斥了。我诱导他喝过很多次普洱茶,得出的评价都出奇的相似“苦涩难喝”,我估计让这货去喝88青、水蓝印结果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