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讨论的是,后发酵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让茶更好的参与后发酵,以形成期优异的品质。经常见一些茶油惊呼“这是氧化,不是转化”、“这茶没法转化”、“这样的茶只会越存越难喝”,很有必要先得搞懂转化(也就是后发酵)究竟是咋回事。
从要点上说,后发酵的四大要素是:湿热作用、微生物作用、酶促作用、非酶促作用。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四个要素之间又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无论是熟茶的渥堆发酵还是生茶的自然陈化,其机理是一样的,都是这四大要素同时在起决定性作用。熟茶的渥堆发酵,只不过是通过洒水加湿、起堆焗闷等“人为手段”,在短时间内让原料毛茶发生剧烈的湿热作用、微生物作用、酶促作用、非酶促作用。包括很多茶油所不齿的“入仓”,其原理也在于此。
也简单的谈一下发酵中的几个细分要素:
1、水分。主要来至于空气大环境中的含水量,其次成品茶本身也自带一定的含水量;
2、氧气。来源于与空气接触,值得说明的是普洱茶在后续陈化中所需要的氧气是极少的,千万不要为了增加氧气而把产品暴露在空气中。只要不是抽真空,都能完全满足转化所需的氧。
3、温度。一般的室温即可,只要不是长期高温(如35度以上),或者长期低温(15度以下),应该问题都不大,另外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个人认为会好一些。
4、菌群。来源于茶品自身及存储环境周围大环境。这个太复杂,我也搞不明白,只知道有益菌作为优势菌群是好事,有害菌作为优势菌群参与发酵,那就是发霉。
六、制前发酵
制前发效也是很多茶油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且大都令茶油们所不齿。当然,不齿也有不齿的原因,那就是前发酵与普洱茶作为“后发酵”这一性质界定是相违背的。担心制前发酵的茶会影响到后发酵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品质。甚至担心前发酵过了头,直接给整成“普洱红茶”了。
也有很多专家前辈提出过鉴别制前发酵的鉴别方法,比如叶底红边红梗明显、汤色棕黄不透、茶汤静置后浑浊等等,在此不做讨论。只谈谈我的一点看法:制前发酵不可怕,仅仅是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从纯粹的理论上说,任何茶(没错,是任何茶,包括绿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制前发酵,仅仅是程度深浅不同而已。因为茶叶从采摘到制作完成,是需要时间的。这期间或存放于茶篓里、或集中于少女的胸前、统一收集后摊凉于地上、炒制时滚动在锅里、干燥时摊薄在烘笼里,这一系列过程中都有水分、有氧气、有温度,茶叶都在持续的发酵中,直至干燥到规范所要求的含水量范围内为止。而绿茶制作过程中,需要做的仅仅是尽可能的去控制“发酵”程度的加深,却不能完全杜绝“发酵”的客观存在。
普洱茶毛茶的制程中,前发酵则更为明显,因为要晒青。揉捻完之后,暴晒于阳光下,在曝晒的同时,实际上茶叶已经在进行较为剧烈的发酵,尤其是云南属高海拔区,紫外线的辐射能量很强,即使是几小时的曝晒,都足已让茶叶在制作过程中部分发酵,再加上自然风干时,茶叶本身含水量甚高,也带动茶叶内有机物质的氧化。再结合鲜叶杀青前的晾置萎凋、杀青揉捻,因此普洱茶的制前发酵是较为普遍和明显的。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结或则一味的排斥。
而且适当的制前发酵也并非一无是处,他对于普洱茶形成更佳的品饮口感也是有积极的一面的。比如祛除一些令人不悦的茶青味、一定程度上缩短茶品后续转化到位所需的时间等。普洱茶的制前发酵,不等同于全发酵,这个概念要区分清楚,就算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制前发酵,在后续转化中依然还有很多的可供其“后发酵”的空间。
我就举一个与普洱同属黑茶类的六堡茶的例子吧,应该有一定的可比性。传统的六堡茶制程中,有一个环节是杀青、揉捻后,把茶叶集中置于篓子里“焗闷”一个晚上,第二天再继续揉捻后进行干燥。有制茶经验的人一看就会明白,揉捻完后含水量极高的茶叶,堆在一起“焗闷”一个晚上是什么概念,这个过程中的发酵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我在之前六堡茶的帖子里也谈到过,传统六堡茶本质上是“半生不熟”的生茶,说它半生不熟是因为它有制前发酵,而且是人为刻意的,是明显的。说他是生茶,那是因为它本质上还是生涩不堪的,冲泡后有苦涩、汤色为黄系、叶底仍能返青。这样的传统六堡茶,久存后一样转化得非常好,口感、香气、汤色都很迷人。
七、用料等级
普洱茶的用料等级,一般是从茶品的外观条索来考量与判断的,官方的分类方式为特级、一至十级,共计十一个等级,以前还有个“宫廷”级排在特级之前,现在的规范好像已经不用了,但是现实中还常见,以熟茶居多。我们常说的此茶等级很高,通常是指茶品的用料精良细致,嫩度好,均整度好,条索漂亮,一般为特级、1、2、3级这些;而反过来说茶的等级较低,那应该就是7、8、9级这些,用料很粗老。对于用料等级,茶油们比较好理解,也没有太多的东西可说,就只谈两点:
1、根据用料等级的数目分为单级茶和拼配茶两种,单级茶就是指用一种等级的毛茶制作,一般的都是用比较高级别的单一制作,如陈年橡山普饼使用2级嫩叶制作的,金针白莲使用特级茶制作的,宫廷贡饼用宫廷级别的茶芽制作。现在市场上冠以“古纯”的茶饼子多数采用单级方式压制
拼配茶是用数种不同级别的毛茶制作,一般粗老的茶放在里面,背面放些高级的,在饼的正面撒些细嫩的金芽;有的也不做撒面,把各级别的毛茶拼配均匀后,里外一口料进行压制。这一类茶品的等级采用综合等级来确定,比如:3级毛茶、4级毛茶、7级毛茶拼配在一起,综合确定为5级茶。
2、茶品的用料等级,仅仅是作为原料条索外观而做出的界定判断,与茶品的品质和口感是没有必然的正向关联的。这个问题,在一些茶油中也存在过争议。有部分人认为,用料等级越高的品质就越高,口感就越好。其理论依据是,芽头多、嫩度高、叶子壮实的原料,其内含物质比粗枝大叶的原料更多,更优,而且等级高的原料卖价也比粗料贵得多。从这个角度来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如果考虑到不同的山头、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树龄,就不尽然了。老班章的黄片可能比普通台地的特级料还高端得多。再加上后期转化的因素,问题就截然不同了,有的茶客就热衷于粗枝大叶的料子所转化出的特有的醇和甜爽的口感,这是高等级茶青(尤其是芽头茶)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