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谈谈真正意义上的拼配,玩到这个层次的人多少都知道,单一地区的茶青制成的茶品在口感层次方面必然单一,这是原料特性决定的,有些人追求的是香,因此偏爱景迈,有些人偏重厚、韵,故选择班章。个人喜好决定选择种类不同,依照绿茶的思维,至清至纯乃是茶之上品,龙井就是龙井,猴魁就是猴魁,大家品味的是一个清、雅,是以“鲜”为根基的,因此任何拼杂成分都会在这个清、雅之间暴露无遗。然而,普洱是个什么东西?那是要时光磨砺之后才能体现真味的东西,失却的恰恰是这个“鲜”字,留下的却是个“厚”字,而与厚字最搭配的却恰恰是个“浑”字,用“浑厚”二字描述普洱茶的味觉感受,我想没人有异议吧。当然,普洱茶口感方面的描述还有个“醇”字,这个字给我的联想更多的是酒的感觉,搭配的也是一个“厚”字,这两个字搭配一起,描述口感应当是“含在口中滴溜溜乱转如有形之物却又顺喉而下无迹可寻。。。。。。”,然而,这是口感,不是味觉,描述味觉的是“浑厚”,是多种味觉感受交织起来的“浑”形成的“厚”,也就是所谓的“层次感”。而形成这些“层次感”基础的“浑”,恰恰是原料方面的“杂”。这也正是所谓“熟茶看发酵,生茶看拼配”的由来。
说到这里,就必须再提一下易武。易武地区的茶在香气口感等方面相对于六大茶山来说,属于比较均衡,“香扬水柔”的特性非常难得(香扬的同时很难水柔,不信的话你找一泡铁观音就可以验证),综合了六大茶山的特点,因此,早期确实有所谓的“易武正山”之说,典型作品如“绿大树”等。但其他的所谓“正山纯料”确实不多见,因为在一个方向上特点突出必然会在另一个方向上缺点明显,而所谓“老班章”之类更是台湾人炒起来之后才出现的。所以,追求纯料的,必是偏爱这种原料的特性,并且为这种特性可以忽略其缺陷,在这种原料的味觉特点上追求“醇厚”的口感而放弃“浑厚”的味觉感受。如果你追求的是这样一种结果,那么纯料适合你。
说了这么多,想说的无非一个道理,纯料也好,拼配也罢,适合你的才是最好。我们在一开始谈到品茶的三种水品,下等水品有所贵相,中等水品有所贱相,那么上等水品有的就是佛像了,而所谓佛像却是与下等水品仅隔一层窗户纸而已,那就是粗茶见其贵。。。。。。说白了,茶就是茶,用在此被三醉被骂得臭了街的三个字就是---“喫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