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文化 > 在易武关帝庙探寻普洱茶文化历史
2014年05月21日

在易武关帝庙探寻普洱茶文化历史

   慕名来到勐腊县易武乡的茶人、茶客、茶商总会去古六大茶山博物馆参观、游览,探寻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悠久的历史渊源。自2006年开馆以来,该馆已接待国内外游客6万余人次。

 

  古庙诉说久远历史

 

  古六大茶山博物馆所在地就是易武古镇上的关帝庙址。过去,易武关帝庙是人们祀拜神灵、寄托美好愿望的场地,还是当地群众集会祭祀、休闲玩乐的好地方,是商海人士互通交流行情的场所。同时,易武关帝庙还是中原文化在边疆传播的一个缩影。

 

  易武古镇坐落在易武正山分岐的两山环抱的小坝子中央,地形远看被青山环抱,犹如绿色屏障,这里有水从远处流出,远望形似一匹骏马从青龙山奔下向东疾驰而去,而关帝庙则处在“马头”的位置。其它的古迹,如大天井则位于“马背”、武庆街、易屏街正好位于“金鞍”,很多人都对关帝庙所处的绝妙的位置赞不绝口。

 

  说起易武古茶镇关帝庙“身世”,还得从300年前说起。当时正值明末清初,大批石屏人进入易武古镇大规模开发茶山,史称“奔茶山”。“奔茶山”的缘由是因为当时的易武茶已经相当有名,当地很多人为朝廷生产贡茶,倍受朝野青睐,于是吸引了很多人来到易武。因向朝廷进贡名茶有功,有的茶商还受到皇帝的赏赐,授予了“瑞贡天朝”的牌匾(易武现尚存一块)。当时,易武人人皆种茶,山山皆茶山,居民达到了近万人,在古代的边疆地区己经算是很繁荣的小镇了。由于往来易武的茶商不断增多,有的人甚至在此定居,这些居民在易武兴建学堂、茶庄、庙宇。易武关帝庙便兴建于那时。

 

  清光绪四年,易武各茶庄、社会人士商量决定集资建盖石屏会馆以及重建关帝大庙。新建成后的关帝庙规模比原来的旧庙大,它由大殿和中殿组成,中殿至今尚存。在以后的岁月里,茶庄人士还多次集资分别加盖各殿,共建盖了孔明、关圣、观音、弥勒、药王、子孙、山神、土地、财神等殿十八间。此后,关帝庙内又加建了“石屏会馆”,楼宇庙堂的增多,使关帝庙整齐宏伟,其气势让人震憾,关帝庙也因此成了当时易武的著名建筑,庙内香火不断。普通百姓逢年过节,都会到庙内祭拜关羽、孔明、观音等,保佑家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马帮在行走茶马古道前,也会来祭拜,以保佑出门在外平平安安。

 

  精湛工艺演绎古镇苍桑

 

  据说,当时建关帝庙的工匠主要是从石屏请来的。工匠们总结了建盖石屏大庙的经验,加上易武建材丰富,故易武的“石屏会馆”前层牌坊大厦(宫殿式大门)比石屏大庙建得更加富丽堂皇,巍峨壮观,大门左右巨型抱柱脚下,一对雄狮英姿而坐,栏檐右侧立有民国镇越第六任县长清官丁保琛的“德政碑”,门头挂着“石屏会馆”巨幅红字大匾,门框装置,雕刻别致。一入大门则见两旁的马圣各牵一匹骏马。关帝庙中殿供奉有文昌圣(文天祥)、岳圣(岳飞)。大殿内塑有关帝像,大殿左房是孔明殿,塑有孔明像及两个童子像,一人肩挑书箱,一人手持鹅毛扇。庙内有专人看管庙内事项,早晚烧香、擂鼓。每逢初一、十五,许多尚男信女、达官、贵人、商贾庶民,根据各人情况需要,走进庙内向塑像祀拜,有的祀拜神灵保护,社会平安无事,有的祈求保佑空手出门、宝财归家。

 

  过去,易武土司武荣在选府址时,相中了关帝庙这块风水宝地,认为此地可让其家道兴隆。可是,当时的易武石屏众商反对他,他的府邸便没有在此建盖,所以留得该庙址。

 

  如今的易武关帝庙己仅存中殿,但它仍然屹立在原地诉说世事变迁、史海钩沉。

 

  博物馆让古庙焕发新生

 

  2006年,中国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在关帝庙原址落成,并于当年10月30日正式开馆。中国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的建成,使易武关帝庙焕发新气象。

 

  目前,馆内藏有曼乃旧庙的《永远遵守》碑、永安桥碑文、断案碑《永远遵奉》、《漫撒新建石屏会馆记》、曼秀庙六方石桌、石刻《小鹿吃草》图、古六大茶山地图等珍贵文物,收藏包括历史遗迹、辉煌见证、茶山写照、茶山生产生活4部分。

 

  馆中的断案碑《永远遵奉》是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立于易武关帝庙中的一块碑文,碑文讲述了道光年间因茶税负担过重,当地群众联合上诉的一段史事;进士匾讲述的是易武同昌号的黄席珍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2年)考取武举进士,被派到四川宜宾做官,朝廷给其家同昌号挂了进士匾,同时同昌号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为易武较大的茶庄之一;古六大茶山地图详细地绘制了《普洱府志》中所记载的古六大茶山范围。

 

  据统计,馆内共收藏了石刻碑文9件,石刻图案5件,木匾4块,清代字据契约12份,当地老百姓祖传的制茶,泡茶、马帮驮运茶工具等杂件193件,各茶庄、茶号生产的茶叶样品122份,有关茶文化历史的书籍18本,合计362件,挂有宣传展幅20幅。该馆集中反映了古六大茶山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茶业兴衰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古六大茶山建筑风貌、传统民风民俗、原始生态的茶叶生产环境及传统的加工工艺,积淀着厚重、醇香、浓郁的茶文化历史。

来源:西双版纳报

作者:彭云书

10503551_235358779000_2.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