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春茶暴涨的最大受益者是谁?
2014年05月21日

春茶暴涨的最大受益者是谁?

古树茶暴涨,易武茶区暴涨、班章茶区暴涨、易武茶区暴涨,薄荷塘、茶王树、桐菁河等微小产区成了禁区,正常人不准进,疯人则随意。

暴涨的消息络绎不绝,喜报频传,古茶市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追涨杀跌是最近二十年来国人最为熟悉的个标准的金融学术语,股市如此,茶市如此,如今古茶市场也是如此。茶叶成了金融应用的一种道具,茶山则成了金融的战场。

追涨不追跌,股市的效应在茶市里起了作用,一波又一波游客接踵而至。

普洱茶行业,每7到8年必然大起大落一次,成为了一种规律,起伏间,有人铩羽,有人封侯。

2015年春茶,茶叶发了两波,头波二波和今年一样,都是四处传言猛涨。果然,涨了。按照原本的计划是三波茶后,让茶农捂在手里,待大量的雨水茶一上市,茶价大跌,大茶商再趁机屯货,伺机出手。然而,老天爷不听使唤,发到两波,茶叶不发了,原本的计划落空了。

于是,众皆悻悻然下山。

2015年的春茶发了两拨,救了产业一命。否则,按照经济形势的下坠力度,去年就该哀鸿遍野。接着,茶金融缓解了茶行业的资金荒,再接着,小青柑再度缓解了资金荒。

2015年,暴涨派再度而来,茶山收茶迅速整理出几个派别。

有一派是纯摆拍,一天从南糯山到贺开山到老曼峨到班章到邦盆,版纳茶山走完半壁。再一天从易武古镇到曼秀到落水洞到麻黑到大漆树到高山寨,第二天,从曼砖到曼松到倚邦,如此,三天内基本把版纳茶山摆拍完。这是2010年开始流行的“古茶寻访记”的招数,如今,茶行业混过5年以上茶商大抵不用,不过,年年有新人,年年有人玩摆拍。

鉴别古树茶的方法,大抵有叶底论,香气论,滋味论几种,或者这几种的综合,最靠谱的还是守树论,守着采,守着初制,装箱,走人,这种茶最保真。玩家茶大抵如此。守树论这一派犹如苦行僧,在茶山一呆数月,大抵属于男无欲,女无望之辈,做的茶好,也不轻易流于市场。

另一种派则为,先开盘预售,拿到定金,上山,自采鲜叶,自己杀青,茶农揉捻,晒干。这每一个流程必须拍照,视频,以作为证据保留。顺便晒茶山生态猪、生态菜、生态女子。记住,一定要强调,路险,料不多,买2斤的叫少买斤,等春茶结束,茶市罢脚,再让订制人多购入2斤艰难抢购的古茶即可,切记,一定要客户千恩万谢才可卖。在强调自采自炒之后,瞪大眼睛在微信后观望的茶客放心了,顺便再加一点掺料进入即可。

我问过很多上茶山收茶的人,你们的都是守树论的结果?

绝大部分人告诉我,都是没有全程跟踪完的。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茶商收茶都是收到是结果,而忽略了中间的过程,而恰恰是这中间的过程是不能忽略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基本上没有一个有产量的厂家收古树料,因为按照守树论的原理倒推,超过100公斤的古树茶就难以监控,除非更多的人力物力,但是从规模化生产的角度,无异让成本高企。因为从口感外形的鉴别差异实在太大,无法实施辨别功能,即使实施人力监控也难以杜绝掺料,所以,规模性厂家不过是高喊古树茶的口号。乱子客茶业。

即使是行业内号称做古树的茶企,往往也只是指定一个料头,收寨子茶,一般而言,以寨子居多,一是深山之中的古寨,的确生态优越,茶质超群;二是,成本与古树有天壤之别,而拖出寨子,贴上品牌即可成为“古树茶”。

基本上大茶企所谓的古树茶在此都仅仅是一个名称而已,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深山古寨里的小树茶同样品质优越。带来的结果是,普遍品质超出了传统老茶企的品质。

那么,结果来了,大茶企不收古树,谁收古树?表面上茶企和所谓的大资金是最大的收茶客,其实恰恰相反。小茶商和游客成了主力军。游客收购1-2公斤高价茶无所谓,对于茶农的影响则深远,一个山头的茶可能因为一公斤高价而高价。小茶商不知道古树茶是大茶企的游戏,不断囤货,其实,看不到芳村市场即使是真实的古树茶品牌也比比皆是,如今时代,哪一个商品不是供大于求?

大茶企一件茶3000-5000,古树名山茶一公斤3000-5000,对比数字可知,藏家藏有品牌的低价茶还是藏放一年即不知道山头的“古树名山茶”?

在微信的助推下,如今的山头价格变得表面是透明的,同样,价格信息的传递也是实时的。茶价透明,茶农也一样有微信,此刻的报价,瞬间可达地球村,小茶商带茶客上山收购的茶品,只要不掺假,几乎没有利润,茶山游只是作为一种友情赠送。

 普洱茶热是在2005年马帮进京之后,爆得大名,乃至于产业规模一下子差不多扩大了一千倍,2005年之前,虽然全省各产茶县皆有茶厂,但是,以生产绿、红二茶为主,几乎都在马帮进京之后才转产普洱。

  2007之前的普洱茶市,无论销售老茶或者新茶皆以老茶为号召,其中有两个案例比较典型。

  其一,2005年发生影响巨大的“猪圈发酵事件”,时有业内人士举报广东四会市有人在猪圈、臭水沟旁“做旧”普洱茶,之所以选择阴暗之地,是为了快速做成“古董茶”,该事件导致刚刚被马帮进京带热的普洱茶市场,一下子跌入冰点,无论是思茅的产区还是华南销区,都处于停滞阶段。其后,政府和协会组织人马考察,才发现原来是在做渥堆熟茶,所谓的臭水泼湿出陈旧腐烂味的说法也是子虚乌有。这可以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于普洱茶的认识,认为“红汤红水”即为老茶。

  其二,马帮进京和猪圈发酵之后,普洱茶市场在2006年10月后进入报复性反弹,当时,雄达茶城一个40平方米的小店,每天的营业额可以高达上百万,客人进来都是问你家最好的茶是什么,30元的不要,300元的不要,把30元的在后面转一圈拿出来卖3000元,客人说,这可以喝喝。而这种疯狂之境,持续到2007年春茶过后崩盘。

  思茅地区当时几乎每一个乡镇级以上的农贸市场都悬挂有“存钱不如存普洱”的标语,云县的老百姓传说:“早上一箩箩(茶),下午开摩托”。无论是达官富豪,平民百姓都为普洱而狂。这些,都是当时真实的场景。而围绕这些的,都是老茶概念的吸引,无论销售新茶还是老茶。

  普洱茶市场的报复性反弹有其原因,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当时产业一下子集中爆发的投资热潮,于2005年下半年开始集中茶厂建设,一下子从之前的三个茶厂变化到1000个茶厂,今日市场茶厂的规模也在当时定型。当时市场中心,围绕思茅,思茅在2007年之后改名普洱市,不过,宣传与马帮进京几乎同步。资金的集中投资,总要释放,所以,至于2006年10月国庆与中秋的送礼热潮,普洱茶的市场开始热火朝天。

  当时的普洱县(现宁洱县)一下子从一个普洱茶茶厂(即普洱茶集团)发展了上百家茶厂,当地一个房地产老板顺着陡峭的公路边修了一长排铺面,准备拿来做茶叶市场,当然,这种违背商业规律的商铺,自然会烟消云散,茶叶市场梦随着07年崩盘,不了了之。普洱县的近百家企业也随着中心转移到勐海,也剩余到十余家企业运转。

  当时昆明的金实、雄达、康乐等茶叶市场车马往来,人流穿梭,听到的是“开盘价”、“收盘价”这样的专业金融术语,不知道的人,以为进入了旧上海的股票交易所。茶价每天都在增值,每天都在翻番,甚至你上个卫生间出来,价格就又升了一段,而且,无论任何品牌,都不愁卖,只要你有茶饼,上面写明普洱茶或七子饼。

  茶叶市场的热潮最终影响到了茶山,2007年春茶阶段,很多茶商背着现金,守住茶农抢购茶叶,这与今日之景何其雷同?区别在于,当时没有大小树概念,只要是茶叶统统收购。乃至于云南的原料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巨大的需求,四川、贵州、湖南,最远是安徽的烘青、炒青绿茶都拉入云南茶区加工成普洱茶,后期,当时的勐海县专门设立一个检查站,严禁外地茶叶拉入勐海。

  与今日相似的地方在于,茶厂茶商都上山抢购原料,与今日巨大的区别在于,当时的市场,在马帮进京和天量实体投资的带动下,市场的确反映出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今日之市场,无论是芳村还是雄达还是马连道,茶商茶厂均惶惶不可终日,马连道一条街一条街的店铺关门,而昆明的几大批发城日子也好过不了哪里去,每天都有商铺在低价转让。

  茶市的冷清与茶山的热闹成为一个鲜明的对比,普洱茶市场真的可以用一种诡异的方式逆天而行?

  大益茶最近推出了“凰后归来”系列,800克的卖一万五一片,357克的一件(28片)卖一万一。按照大益厂家的宣传,是用12年的易武古树老料拼配而成。也就是所谓的老茶新压的概念。

  新品卖天价,之前的茶叶市场也有一个案例,雨林的一个茶品当时也卖上万元,一时成为市场的一种神话传说。不过,当时的背景在于2012年市场处于上升通道,与今日的情况并不相同。经济形势也处于2009年的房地产热潮的余威之下,也与今日的经济紧缩并不相同。

  即使是如此,当时的雨林天价茶也更多是在于其后的金融模式的拉动,而并非是真实的市场销售行为。

  茶叶卖天价,在普洱茶行当,07年之前是老茶,08年之后是微小产区古树茶,老茶、古树茶不但茶类不同,其实生产茶企,市场对象其实都不尽相同。茶商、玩家、大茶企本来是不同的市场定位,一个做高端,一个做入门,很明显,无论任何市场,都是入门的人最多。本来相安无事的两条路,何以横插进入呢?

  2000年之前,普洱茶生产的厂家很少,集中于省茶司系统的勐海、下关、昆明三个茶厂,其余的普洱县茶厂、澜沧县茶厂、景谷县茶厂、景东县茶厂都只是生产散茶,并没有生产紧压茶的任务。

  昆明茶厂在1993年之后处于承包,虽然也生产普洱茶砖,其实产量极少,在市场上毫无影响力。

  下关茶厂产量最大,但是主要生产沱茶和边销茶,边销茶有某种政治任务在里面,和市场无关,直至今日,内地市场消费也小。沱茶分青沱、熟沱,青沱一直归类绿茶,销区也在四川重庆一带,乃至于内地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起来之后,消费者最多的记忆在饼茶,而不是沱茶,所以,沱茶炒不到高价,这也算个原因。熟沱主要供应法国市场,由法国的经销商销售到欧盟区域,熟沱在80年代中期改为袋泡茶,国内人没有消费袋泡茶的习惯。

  勐海茶厂是当时生产普洱茶的主力,现在市场能看到的老七子饼,绝大部分出自勐海茶厂。当时生产品种主要是散茶,90年代后,饼茶逐渐增多,据周勇先生回忆,即使如此,饼茶的占比也不到3%。勐海茶厂的普洱茶在7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后期被香港南天公司垄断,香港当时约有茶庄100余家,南天公司就辐射了80多家。

  今日市场的可以考证的80年代、90年代的老茶真品,绝大部分出自勐海茶厂,正因为如此,博闻科技接手的一个濒临倒闭的茶厂,能在今天辉煌,其实也在于市场流传着一系列的老茶经典。

  但是,历史是历史,经典是经典,用一个历史概念去替换今天的新品,是一种偷换概念。今日之茶品与历史的茶品有丝毫关系?

  再则,真实的老茶都需要经年累月的精心存放,是一系列完美仓储技术的结果,老茶界,“三分茶质七分存放”的说法并非毫无道理。

  而且,现实市场上品牌厂家做天价茶的成功案例几乎没有,古树茶的天价都是在山头就完成,更多是一种广告意义,市场能流出的少之又少,如果随便一个专卖店都可见,那毫无疑问是掺料品种。

  直至今日,茶山的古树茶都尚未大量上市,一个应季的农产品何以就价格成型,不断暴涨?让茶农富裕我毫不反对,但是,市场一派低迷之下,茶山暴涨?

  那么,最终,暴涨的胜利果实在谁的手中呢?

 2-140524125T61C.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