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破局2016,中国茶,路在何方?
2014年05月21日

破局2016,中国茶,路在何方?

 

  2016年新年伊始,茶行业各种好坏消息接踵而至,让人欢喜让人忧。忧得是茶行传统的业态正在遭受市场经济无情的冲击,两个注脚引人关注,一个是郑州唐人街茶城,另一个是汉口一品天下茶市,商户们都选择了罢市,要求业主降低租金共渡难关。姑且不论孰是孰非,虽然农历新年将至,但这个冬天显然让茶行业感受到了异常的寒冷。喜得是外资显然是看好中国茶业消费市场的前景,注脚是2016年星巴克旗下的茶馆Teavana将于下半年在中国开设门店。两相对比,让人不由陷入苦苦思考,2016年,中国茶业究竟路在何方?

 

  中国茶叶学会率先发布了2015年度盘点:全年茶叶总产量达到227.8万吨,其中名优茶99.3万吨,大宗茶128.5万吨。其中绿茶、乌龙茶占比下降,红茶、黑茶、白茶、黄茶有所上升。饶是如此,绿茶产量仍然高达140万吨,乌龙茶25万吨;引人关注的是红茶产量达25.3万吨,如果含普洱在内,黑茶产量达到27.7万吨,一举跃升为第二大茶类;白茶产量达到2万吨,黄茶0.3万吨。产量过半的大宗茶产值481.2亿元,产量不足半数的名优茶产值达1038亿元。

 

  数字是枯燥的,透露出的信息发人深思。我国茶产业的产值仍然是由各大茶类的“传统茶产品”贡献的产值,可以预见这种结构短期内难以改观。被人寄予厚望的茶叶深加工,依然任重道远。


  2015年,笔者深为赞同“多年以来,各大类茶都在蚕食绿茶主导的中国茶业市场”的说法。回顾绿茶占比的连年下降,这毫无疑问是有洞见的判断,但看起来绿茶在应对的方面并无良策。

 

  还有一则数据显示,2015年度总量高达227.8万吨的茶叶总产量,面对外销走弱,内销疲弱,有60万吨的积压。这显然对生产厂家、流通的商家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如此之高的总产量,听起来非常吓人,但详加考量会发现,除开绿茶之外,在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带动下,各种黑茶、白茶,甚至是乌龙茶、红茶都被人看好陈老升值的潜力,收在手里、藏在家里。单单是广东珠三角地区,就有号称20万以上大大小小的藏家,藏量从被称为收藏客的几吨起,到有8000多吨。虽然老茶最终也会进入流通领域,但现下毫无疑问起到了筑坝蓄洪的功能。

 

  无限期的贮存终非良策,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堵不如疏,关键在于如何疏导?

 

  摆在面前的困难,茶叶深加工虽然远水解不了近渴,只有着眼于长远展,还是要坚持做下去。打开外销市场,也绝非朝夕之功,还需要产业的整合,从长计议。边销市场,承接了海量大宗茶,非常稳定,对名优茶销量增长,承接量有限。重中之重,就只剩下了打开内销市场。

 

  当下茶叶内销市场的核心内容在于两点:其一是有固定饮茶消费习惯的人所占人口比例偏低,与广东茶行业组织机构交流,表面上看似每个人都在喝茶的广东,每天有喝一杯茶习惯的人,只占总人口的25%;现在北方市场,《赢和茶刊》曾经在河南郑州最繁华的二七广场发放问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0%的人有日常每天喝一杯茶的习惯。其二是年轻人有饮茶消费习惯的占比例低,有调查显示低于饮用咖啡的比例。这两大问题才是制约茶业的卡脖子问题。设若14亿国人,每人每天有喝一泡茶的习惯,当下看似惊人的茶叶总产量都不够卖。毛主席教导我们:青年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我们的,世界也是属于他们的,世界终究是属于他们的。茶行业,没有年轻人就没有未来!

 

  网上近期流传着一个神贴,有人总结了2008年以后领导人和经济学家的预判,每年都言之凿凿这将是经济最困难的一年。现在有了新名词,叫作经济新常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不要再幻想以前经济两位数的高增长,茶业可以继续搭便车坐享其成!懒汉思维要不得,面对大变革的时代,茶行业,不换脑子就换人!实际上这一幕每天都在发生,就在我们的身边,不断有人充满雄心壮志进入茶行,也不断有人黯然退出,市场经济从不相信眼泪。眼下各地茶城的罢市,也不过是重演这幕悲剧罢了。

 

  犹太人的黄金分割定率80/20原则,谓之这世界上80%的财富集中在20%人的手里。回顾1985年~2015年,茶行业以名优茶为代表,定位于“商政礼节茶”一路狂飙突进,直到2015年戛然而止,在国八条禁令的当头棒吓下再难延续。况且这20%的消费群体无法消受得了这么大的茶叶产量。云紫轩普洱茶。

 

  出路只有一个:变。从上游的源头,到中游的生产流通环节,再到下游的终端销售,都面临着剧烈的变革。

 

  茶叶终归是一种农副产品,若无茶文化的注入,本身就是一把树叶子。近年来,终端的热潮反溯源头,原本是原料供应端的茶农,尤其是各大茶类代表性名茶核心产地的茶农,把持着核心资源奇货可居,攫取了过高的利润,导致生产、流通、销售环节利润率急剧下降,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这也不符合经济学的规律,终将难以为继。预计2016年度春季,各大茶类代表性名茶核心产地,高端茶的供应价格将进一步深度回调,回归正常规道。

 

  严重不同意中国人不会创新只会山寨的说辞。在茶叶生产加工领域,中国人自古以来,用同一棵茶树上的叶子,加工出了七大茶类上千种名优茶。《茶叶分类》国家标准:绿茶、白茶、红茶、乌龙茶、黄茶、黑茶与再加工茶七大类,系出同源,又各自发展,现在整体上的品质已经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水平。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现在各大茶类又相互借鉴对方的工艺,丰富自身的特色。比如原本是湖南安化茯砖茶的发花技术,不仅扩大到了普洱、六堡、青砖、藏茶等黑茶类;现在更是扩展到了黄茶、白茶等其他茶类。这对消费者来讲是一种福音。缺点是太多了反而无从选择。

 

  现在茶叶的名优茶、大宗茶商品的二元分类,已经不适应当下市场的需求。原中茶所的所长程启坤先生在很多次讲座上都反复阐述一个观点:不要再提什么提高茶叶品质了,现在茶叶品质已经很高了。对于当下质优价高的名优茶,适应。对于当下产量过半的大宗茶并不适应,仍需提升品质。中国茶叶学会提出的“民茶”概念应该引起茶叶生产企业的注意,性价比高,适合于大众消费的主流产品才是未来趋势。

 

  对于流通领域来讲,所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现在的互联网+的提法非常热络。曾经一度茶行集体陷入无意识的误区,认为只有互联网才是唯一的出路。几年下来,真正在互联网上做的好的凤毛麟角,传统企业转型开拓电商成功的也并不多见。大家终于意识到无论线上网店或线下的实体店,都一样面临高投入低回报的问题。网络上流传的《福布斯》杂志封面所说:阿里巴巴和它的五万盗贼!更是让人警醒,不是建立在商业道德上的模式,终将不被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