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的产地 > 易武为王,朝圣普洱茶山(2)
2014年05月21日

易武为王,朝圣普洱茶山(2)

在生态上,那些椿树、香樟树、榕树等高大乔木,与易武地区的古老茶树一起构成了极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不记得生态学上管这叫什么,只是有经验的人告诉我,这样一来,茶树便可以随意生长,也少有病虫危害,避免了农药伺候。

在去往麻黑的路上,有一个叫郑家梁子的地方,当地人告诉我,现在茶饼上印的“易武正山”说的就是这里,只是不知道为何后来“郑山”变成了“正山”。其实也可以理解,这里是交通必经要道,又出茶,与普洱茶得名于普洱府同理。

我不知道现在易武小镇上有无茶馆。过去的数年中,我一直对这个茶叶重镇竟然没有一家茶馆而耿耿于怀,一度唆使身边的朋友开一个可以静心喝茶的地方,但他们说:这里家家户户都有茶,谁喝你的啊?问题是,今天那些远道而来的访茶客人,如何打发他们的漫漫长夜呢?

也许,历史与故事会吸引他们。

易武古镇,茶马古道

从茶山回来的人,可以到易武古镇的六大茶山博物馆体验当地的茶历史文化。这里有一块道光十八年(1838年)立的“茶案碑”,以前胡乱堆放在小学里,长期无人关注,现在却是每位荼山游客都要观摩的对象。这个茶碑除了有了解当时茶、茶税以及清代法律法规的文献价值外,也透露出茶商懂得利用合法手段去争取自身利益的一面。茶碑上还透露了一个信息,早在乾隆年间,就有一批来自石屏的汉族商人到易武经营茶叶。汉文化的深入为这一区域带来了文化上的自觉,加之经济上有效经营,云南的茶叶突破了茶区概念,进入到茶庄和茶号的品牌时代。2004年以后,诸如来自易武的“宋聘号”、“同庆号”古董普洱茶,成了“天价”的代名词。

今天的易武街头,还悬挂着一块“瑞贡天朝”的牌匾,这块复制品诉说着道光皇帝与“车顺号”茶庄创始人车顺来的一段往事。车顺来的后人车志洁告诉我,他的祖先车顺来当年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了贡生学位,为了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思,将“车顺号”手工制作生产的茶叶制品,通过进京参加殿试时认识的监考官送到宫中。此茶由于口感的特殊香醇,深得道光皇帝的喜欢。后赐给“车顺号”一块“瑞贡天朝”的牌匾,允许车氏家族世世代代可将牌匾悬挂在门楣之上,命车顺来每年向朝廷进贡其独家工艺精制的普洱茶。

在普洱茶的历史上,车顺号的经历被当作云南普洱茶的一种高级荣誉,我第一次到易武的时候,为了找这块牌匾,颇费了一些周折。不知何时,它已被取下,藏匿,无迹可寻。之后,我再次到达,终于找到了它,花费20元拍了照片。而等我又一次造访易武的时候,它的复制品又神奇地挂在了易武的古道边,任由你使劲拍摄,再无人关心、好奇,也不会有人问询。牌匾现身在普洱的中华茶博物馆的时候,茶叶往事又演变成了车家的家族史。

扑朔迷离的一块牌匾,也许浓缩了这里所有的故事。但当我把视线更多注意在“朝贡”、“皇家”的时候,其实也就发现了在这里,皇家的号召力依旧那么有市场,形形色色的说明书都指向那些曾经显赫的家族,以及他们与大清朝廷的诸多隐秘关系。

其实远在唐代,易武就曾是南诏政权的“利润城”,在茶马互市以及与吐蔷关系的维系上,易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现有资料来看,茶马古道的重要发展正是始于此时。普洱茶特有的消食去腻功效,获得藏区民众的喜爱,于是普洱茶在以肉类与乳制品为主食的民族中站住脚跟,之后被运送到青海、甘肃和蒙古高原一带。西藏的藏民们为了得到好的茶叶,翻越雪山,漂流金沙江,跋涉丛林,行程数千里,以他们的马匹、乳制品、藏药等前来换取普洱茶。贸易是双向的,道路也是一段一段走出来的,这样,在多边贸易下,茶马古道的路线趋于相对固定。随着历史的发展,茶马贸易打变得越来越规范。

我常年从事茶与茶马古道研究,核心的问题就是:茶叶是如何创造奇迹的。茶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消费品,它还是精神消耗品。一片小小的叶子,一座小小的茶山,往事与近事,都在其中。

普洱茶山行走攻略——

在景洪坐车到易武乡(如果自驾车,可以从普洱方向到勐伦植物园处转易武),大约3个多小时,可先参观易武的农家茶园、茶马古道和六大茶山博物馆,之后去麻黑观摩古茶园。要请当地人做向导,价格自己商量。如果还要去其他茶山,易武有小巴车前往,可以自己安排时间。

从易武到象明乡的车每天10点发车,约2个小时车程,路上都可以看到古茶园。自驾车的话,可以参观高山寨的古茶园和彝族村寨。

从象明乡到倚邦乡,有汽车和摩托车。这里可以看到古六大茶山中的莽枝与革登古茶山。

不过,个人建议,古茶园大同小异,在易武呆两天也就足够了。
 2-140523192I2608.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