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的产地 > 景东-你应当知道的一个普洱茶产区!(3)
2014年05月21日

景东-你应当知道的一个普洱茶产区!(3)

有人常以为“勐”、“蛮”等是傣族地名,玉溪新平曾经也是傣族聚集地,笔者还没看到过新平历史上有蒲蛮居住的记载,也没有看到到与之相关读音的地名频繁出现。蒲蛮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用居住在相同地区的傣文来记载,因此,在傣文转译汉语过程中,有人就讹为是傣族地名,以傣语来释义,将历史真相湮没了。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景东境内凡是含有“蛮”字的地名,嫌“蛮”字不好听,均改成了“文”字。景东古地名与以上其他州(市)、县地名读音相同的有“蛮岔”、“蛮献”、“蛮窝”、“蛮井”、“蛮蚌”、“曼崩”、“曼等”、“邦崴”、“蛮旧”、“猛谷”、“勐片”、“南骂”等等。澜沧县景迈山布朗族迁徙路线可以看出,其中有三个地名与景东地名同音:“景栋”、“安定”和“芒景”,即今天的“景东”、“安定”和“文井(蛮井)”。

一片茶,遥远的记忆

花山文岔上文献村大茶树

三、善种茶的民族

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俗相近的基诺族,均喜吃酸辣,嗜喝浓茶,亦善于种茶,几乎每户都栽种茶树,素有“古老茶农”之称,是公认的最早驯化茶的民族。

景东茶树,记住了这里曾是蒲蛮的家园。景东属于澜沧江流域、普洱市的西北方,是野生古茶树资源丰富的县份之一。也是古老的普洱茶产区,据资料记载已有1300多年的茶叶种植、加工和流通的历史,到了清朝,景东沱茶已远销青藏高原,享有盛名。

《茶经》开篇第一句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西南8个小国其中有濮国)支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的记载。纳贡的茶叶便是这里的濮人运去的。

经过相关部门一年多的资源调查,景东彝族自治县目前发现的野生茶面积达28.6万亩,面积居普洱市首位,其中一棵位于花山乡石婆婆山的野生茶树高达26.5米。另外,在大街乡发现的一棵高14.8米的栽培型茶树,是目前云南发现最高的栽培型茶树。据介绍,景东县境内的野生茶树分布在无量山与哀牢山,两山分别拥有23万余亩和5万余亩野生茶树。野生古茶树呈现出带状和区域分布特点,树龄超过1500年的野生茶树分布面积达3.5万亩。此外,普查还发现景东县50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3.7万亩。

景东花山文岔(蛮岔)大茶树生长在花山乡文岔上文献村,第一株海拔1762米,坡度15度。树高15米,树幅9.8米,基部径围3.14米,干径1.03米,最低分枝0.8米。春茶萌芽期为2月上旬,3月上旬开采,夏茶开采期为6个月上旬,秋茶采期为8月上旬,休眠期为11月。第二株基部径围1.85米,干径0.588米,树高10.1米,第三株基部径围1.6米,干径0.5米,树高9.95米。单株每年收干茶15公斤以上。据专家考证,这些茶树树龄不低于500年。据有学者调查考证,“至今住居云南金平县普角乡的六十余户少数民族,自称为‘茫’,傣族称他们为‘插满’(在勐腊地区叫岔满),‘插’为高山,‘满’为‘芒’的谐音,意为‘住在山上的芒人’”。花山“蛮岔”应是“蛮人住的高山”,如果是这样,说明景东花山文岔村文献组古茶树是蒲蛮种下。

《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说:“布朗族和崩龙族统称朴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今德宏,西双版纳山区还有一千多年的古老茶树,大概就是崩龙族和布朗族的先民种植的。”根据现有材料分析,蒲蛮是云南种茶的祖先,云南大叶种茶树确系布朗族和崩龙族的先民蒲蛮(讹为“濮人”)所种植。据调查,云南有不少古老茶林,历代传说确系蒲蛮所种植。如德宏莲山大寨背后有野生茶30万株,竹山寨有90万株,是一百多年前崩龙族所种植的(云南日报1955年6月3日),陇川瓦幕发现二万株野茶,系前人崩龙族所栽种的栽培型茶树(团结报1958年7月23日),1965年6月云南省科协组织的保山地区经济林木考察组在保山地区高黎贡山丫口保屯公路81公里(海拔2344公尺)处看到一片云南大叶种荒芜茶园,据向导介绍对面崩龙族居住族地比此地海拔更高,也有许多象这样的荒芜茶园。在西双版纳傣自治州勐海县格朗和区南糯山爱尼族的茶园,传说是前人蒲蛮族 (即布朗族)所种,爱尼族从墨江县搬到勐海南糯山,迄今已有五十六代,在爱尼族搬到南糯山前,已有了这些茶园。如以每代十八年到二十年计算,南糯山的茶园至少已有一千多年以上,在―干多年以前的唐朝时期,蒲蛮族已在南糯山种植了茶树。澜沧县景迈、芒景、邦崴,这儿有着千余年从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邦崴古茶树。佤文化研究中心资深佤族文化专家王学兵经过考证,确认了司岗里史诗中提到有茶树出现的地方,就是佤族迁移过的地方。

一个古老民族,以一把双肩石斧、一个地名、一片茶叶,承载起了这片土地的沧海桑田,是银生节度的物化记忆!

(文:王秀才)
 2-140524130231V2.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