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的产地 > 景东-你应当知道的一个普洱茶产区!(2)
2014年05月21日

景东-你应当知道的一个普洱茶产区!(2)

云南现仅存的佤、布朗、德昂这三个百濮系民族在云南生活的历史最为久远,主要分布在西南的山区和半山区,在服饰上也基本保留了古代百濮族系缠头、缠藤蔑腰箍、佩刀的**俗特征。今天的三台山以红崩龙为多,分布于引欠、邦外、南虎、勐丹、勐莫、马脖子、冷水沟。《云南志•卷四•名类篇》记:扑子蛮,勇悍矫捷。以青婆罗缎为通身祷。善用白箕竹,深林间射飞鼠,发无不中。部落首领谓酋为上。无食器,以芭蕉叶藉之。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铁桥西北边、延澜沧江亦有部落。而后来则主要集中在古仆水流域的哀牢山区,以及无量山周围。

哈尼族对芒人也有类似拉祜西的称呼,称芒人为“曼布”,“曼布”的意思是指嘴边有花纹。就“茫蛮”之“茫”字而言,《蛮书》说“茫是其(茫蛮部落)君号”,有学者认为“茫”与“勐”、“曼”等谐音,在傣语中为“村落”的意思,是傣语的专有词汇。而据民族调查资料,“沧源佤族至今称‘官’为‘芒’”。 “至今住居云南金平县普角乡的六十余户少数民族,自称为‘茫’,傣族称他们为‘插满’(在勐腊地区叫岔满),‘插’为高山,‘满’为‘芒’的谐音,意为‘住在山上的芒人’。他们的语言和布朗接近,他们和佤族一样流传着人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葫芦里出来的“创世纪”的神话传说。据上述描述,此芒人当是唐《蛮书》中的“茫蛮”无疑。这对说明茫蛮部落即濮人民族显然是一个强有力而现实可靠的例证。《金平县三区普角乡芒人社会调查》

传说在300年前,黑崩龙住在芒市一带,那时人口也多。后来傣族从腾冲、保山迁来,因为当时没有官于是从陇川接来了方姓傣族土司,那时崩龙族还有兵,主要保护官家,平时劳动,战时出征。当时的黑崩龙居住在小邦外、勐丹、勐戛、曼养、芒究、芒牙、拱别、引松、引赖、捆山、户帕、当量、拱卡、茶叶箐,直到芒市背后的芒龙山等地。后来因反抗傣族土司失败,有的迁到怒江以东,有的逃往缅甸。

喇族或佤族,潞西和陇川也有关于喇族的传说。传说最多的是腾冲县。腾冲九区清凉山的蒲窝、曼朵、曼堆等寨,九区下龙江坝的燕寺、曼诺、曼弄、尖科、户哏、那底等寨,二区上龙江坝的贺拉、骂哏、邦定、曼窝、那诺、怕练、曼统、曼买、曼摆、曼赛何贺等寨,原来都是喇族,现已变为傣族。倪辂《南诏野史》载:“昆弥氏,国号‘拜’ (环碧山房本作‘邦’),历年莫考,张氏继之,改为建宁国。”不论是“拜”或“邦”都是源于南亚语系古语村落的音译,国内史书多用“邦”、“巴”、“班”、“摆”等,云南省凤庆县历史上是蒲人聚居区,清代《续修顺宁府志》还有许多保留有“邦"字的村落,如邦买、邦拐、邦贵、邦盖、邦谷、邦歪、邦旧、邦挖、邦别、邦杭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称“邦”的地名很多,如邦瓦(挖)、邦各、邦信、邦歪、邦杭等,考其历史都与德昂人有关。陇川县,德昂族女王宫的遗址即称为“邦(巴)达”,有些地名完全相同。我国出版的汉文“东南亚地图”多译作“班”,这也是来源于南亚语系民族。这个“拜(邦)国”的记载,又给我们提供了在白人张氏之前,曾是昆明人为主的国家的线索。

据《新唐书南诏传》补,茫蛮“皆衣青布挎,藤篾缠腰,红缯布裹髻,出其余垂后为饰。……”又“越礼城”条说“又西至茫部落”(今盈江境)。这个“茫蛮部落”即是孟人族群的一部分。“茫为其君之号”,这里明确记载茫蛮部落是称首领为“茫”,史书也常写作“猛”、“莽”、“孟”、“蒙”等,如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滇池区域的“孟”氏,南诏首领称为“蒙诏”的“蒙”,凤庆土知府“猛”氏等。凤庆猛氏,从明初开始传12世至猛廷瑞时(明万历中)才“改土归流”。如今在昌宁县卡斯区仍保存着乾隆、嘉庆时期蒲人首领的墓碑,上面清楚地镌刻着“权贵最上者曰莽,滇西多莽官焉。”明清时史**载保山、施甸、昌宁等地的“莽土官”,大到“知府”,小到“伙头”,有数十人之多。蒲人后裔之的佤族有的至今仍有称“首领”为“茫”(莽)的,今日保山瓦窑地区还有许多莽姓居民,他们都是茫(莽)人的后裔,等等。南诏强盛征服他们之后,他们为南诏服兵役,“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亦有此‘茫蛮’” 而据民族调查资料,“沧源佤族至今称‘官’为‘芒’”。有史料认为金齿茫蛮是指傣族,但更倾向于蒲蛮。( 汉史料记载,“满”、“芒”、“茫”、“莽”、“忙”和“苞”、“朴”、“扑”、“普”、“仆”、“卜”均指“蒲蛮”,讹为“濮人”。)

远如保山(永昌)、腾冲(腾越)、德宏(勐卯)、施甸(勐底),近如云县、凤庆,凡是曾经孟高棉瓦德语系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居住过的地方,常用“蛮”“忙(茫、曼、满)”、“勐(猛、孟等)”、“邦(班)”等读音做地名,这些地方,从资料可以看出,最早生活在那里的都是蒲蛮。沧源佤族居住区,地名多用“勐(音)”。沧源崖画谷旅游风景区位于临沧市沧源县佤族村寨勐来乡,因具有3500多年历史的古崖画而闻名海内外。从1965年开始,考古专家们先后在沧源县中北部勐董河畔的勐来、丁来、满砍、和平、芒阳、勐省、勐角乡等地发现了11个崖画点。古崖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佤族远古先民狩猎、放牧、村落、战争、舞蹈、杂技及宗教祭祀等活动。

用傣文记载的布朗族史书叫《本勐》。另外,从芒景布朗族迁徙路线,也许可以看出些端倪:“勐卯壕发(瑞丽)、畹町、邦瓦、安定、勐堆、孟定、班洪、沧源、永和、绍英绍帕、西盟、孟连、班尚、勐阿到达缅甸景栋,住了段时间,掉头往东北方向移动,途径勐养、景棉、山到、勐写、勐主、勐马,进入勐海县打落、西丁、八达。最后,一支到芒景,一支到布朗山。”据澜沧县政协委员波仙满讲:“景迈傣族刚来到景迈时,整个寨子都是佤族在的。”史载,蒙舍诏傣族沿路征讨反抗被统治的闽族(拉祜族),追到古车里,于1180年建“勐泐国”。有人认为傣族即僰夷后裔,《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春秋时期,逃迁到中国西南地区的僰族人口众多,他们相对集中居住在川南和滇东地区,散居在云南广大区域内的也不少。有人说是鸠僚(或濮人)后裔,之前居住在长江、汉水流域,(《国语•郑语》)“蚡冒启濮。”后,向滇西南迁徙,早于氐羌进入云南,强盛与元中后期,史料明确记载其在景东始于俄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