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新房和皮卡车,茶价给寨子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年轻人不一定都识汉字,但多能说云南口音的汉语,穿着打扮也和山外城里的别无二致。他们离不开手机和电视,会熟练地用2G上网聊QQ。买车之后,也会自学驾驶后再去考“文盲特设驾照班”。过去连土路都没有的时候,走到最近的布朗山乡购买赶集,需要一大早出发,徒步翻山,中午抵达。用几样山货换来的钱,买完生活用品,又要立刻出发,方能在傍晚前到家。如今布朗山乡则是送孩子们寄宿读书的小学所在。
我们取道这里坐班车回勐海,适逢茶王赛,学校放假,一车的孩子们,竟然都说普通话互相聊天,着实令人惊讶。与此同时,古老传统还没有完全消失。老曼峨寨,至今仍然夜不闭户,邻里之间随意进出。像我们这样的不速之客,主人也会很自然地接待食宿,很自然地接受礼品,并不觉得需要道谢和被道谢。
在布朗山乡遇到一位外出受过教育的布朗族年轻人,开始担心文化传承的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怎么花赚来的钱,不再愿意住木屋,也不再有礼好客,那我们将来会怎么样呢?”
这也是所有被普洱改变的寨子所面临的疑问吧。
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内含物质比中小叶种更为丰厚,也更依赖风土,可以说一个村寨一种滋味,初入门者总有无从入手之感。
一种办法是先建立正确标准:选择若干公认标杆性村寨,头春一芽两叶制成品,如布朗山的老班章、易武的茶王树等,少量购买样茶,体会其风味,再以此为标准判别其他山头。
还有一种办法是简单判别:芽叶细嫩、面里一致、香气宜人、生茶的苦涩感适度而容易化开、茶汤稠厚耐泡、回甘持久……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的茶,不拘是否名寨,都是好茶。
普洱生茶的陈年转化,确实可以让茶变得更加圆熟内敛,但需要合宜的温湿条件。希望自行储存者,可以咨询当地茶商。